84期《台灣工藝》碾琢石玉 陳培澤

 

 

台灣工藝之美    石木培澤

臺灣工藝界的奇遇,「與石為鄰,以木為友」,培與澤的石木之盟。同為文化部授證的「臺灣工藝之家」陳培澤老師居住於南投,沈培澤老師居住於苗栗,兩人因工藝而相識多年,在名字相同和投緣的契機下,建立起如兄弟般的情誼,亦師亦友、相知相惜,以各自所長的「石」、「木」材質創作展出。

論及兩位創作者個人所長與藝術風格,陳培澤15歲就入行修習玉雕,早年紮實的訓練,一輩子資歷皆在寶玉石加工業的經營、實做開發、工藝創新的工作實務歷練,熟捻傳統玉雕的源流、形制和技術技法,尤其擅長玉石雕刻的人物、器皿、蟲魚鳥獸等各種造型表現,作品窮工極微、疏密有致、渾然天成,展現厚實的技術根底與豐富的天資才賦,可謂是台灣「第一代的玉雕藝師」。中後期轉向利用石材原形,保留部分原貌,再予以雕琢出具象、抽象、或超現實題材,隨物賦形,冀圖在作品中呈現多元材質共構的多彩性與多義性。涵蓋多面貌的作品,希望能以精練而抽象方式去捕捉繁複的事物,藉石頭穩重堅實的特質,且以金屬、漆、木、玻璃等一起來頌揚對岩石的熱愛;有時特意注入工藝那種常民取向的愉悅、溫暖、尊嚴、自信、易解、緩調的屬性,創造可親性。

而沈培澤出身在新竹的鄉下,從小家境並不寬裕,因此國中畢業後,傳承師徒制度至木雕家曾進財老師處學藝,當年沈培澤多以動物、花鳥、山水的浮雕居多,沈培澤初始一方面也應和市場從事傳統的雕刻,但一方面則開始以天然巧雕為創作。「當年,我走的不是主流路線,單打獨鬥挺辛苦,不過,在臺灣經濟萎縮之後,創作的生存空間反而大於傳統。」走過木雕的興盛與衰落,產業時期的轉型,沈培澤大刀闊斧以木雕創作充分掌握木質紋理、構圖意境與佈局的經營,不論主題、意象或工法,皆詮釋出群聚的生命力與多元的安置力,表現木雕形、色、線最美的一面,賦予木頭全新的生命。從花鳥山水出發而返顧藝術,沈培澤作品拼合出了藝術的生活樣貌和文化底蘊。

兩人近十餘年來投入了許多的心思在傳承教學當中,時常授課於各大專學院、舉辦私塾技術教育;在同名的巧合中走上相似的藝術際遇,更得與自身內心安在的使命與樂趣相遇,實為多彩動人。宋人汪莘《野趣亭》曾云:「動與麋鹿遊,靜與木石鄰」。與石為鄰,以木為友,培與澤的石木之盟,就是緣分與巧合的和諧共鳴。

迄今陳培澤已累積半世紀以上的紮實功夫,他融合了中國傳統玉雕「隨物賦形」、「妙契自然」的精神技法,加上西洋美學及工具、技巧,還有自己研究發展的創新方向,成就了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。
 
更多精彩圖文請見珠寶商情84期雜誌台灣工藝之美單元
雜誌訂閱請來電02-2760-1239

 

 
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   

 

     商情官方網站&商情官方Line 會員強力募集中~

     加入會員享有珠寶商情雜誌最新訊息,

     以及最即時的書籍優惠活動、限量購物金

     點擊QR Code 快來加入吧!!

 

珠寶商情雜誌社

訂閱專線:02-2760-1239

購買通路:

    珠寶商情雜誌專區

 

Comments are closed,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.